上陪玩 Logo

点前男友陪玩

手机屏幕的光映在我脸上,应用商店里,那个名为“忆往昔”的APP图标显得格外刺眼。广告语写着:“独家‘前任陪玩’服务,重温旧梦,或彻底告别。”鬼使神差地,我下载了它,并在搜索栏里输入了他的名字。好的,这是一篇关于“点前男友陪玩”的文章。

---

###明码标价的前任:我点了一次前男友陪玩-点前男友陪玩

他的资料赫然在列——头像没变,还是我拍的那张。服务简介冷静得像个陌生人:“提供陪聊、散步、游戏陪玩等服务,按小时计费。”在“特殊技能”一栏,他写着:擅长倾听,懂得你的梗。点前男友陪玩

我的心跳漏了一拍。我们分手不过半年,从最亲密的人变成列表里一个不敢点开的头像,如今却成了平台上明码标价的“商品”。是好奇?是不甘?还是一丝残留的、我自己都不愿承认的想念?我手指颤抖,点击了“立即预约”,支付了足以吃一顿大餐的费用。好的,这是一篇关于“点前男友陪玩”的文章。

---

###明码标价的前任:我点了一次前男友陪玩

约定的时间地点,是我们第一次约会的那家咖啡馆。他准时出现,穿着我送他的那件衬衫。一切都熟悉得令人窒息,唯独他看我的眼神,是标准的、职业化的微笑。

“你好,请问今天想聊些什么,或者有什么想玩的游戏?”他开口,声音温和,却带着程序化的距离感。

我一时语塞。准备好的所有尖刻的嘲讽或感性的开场白,都被这堵专业的墙撞得粉碎。我们像两个对戏的演员,剧本却完全不同。

我点了两杯他最爱喝的冰美式。他礼貌地说“谢谢”,然后熟练地掏出手机扫码,将费用AA转给了我。“平台规定,不能接受客户任何形式的赠与。”他解释道。

那一刻,所有关于旧情的幻想瞬间崩塌。这不是重逢,这是一场他主导的、界限分明的行为艺术。

我们开始聊,聊最近的工作,聊共同朋友的笑话,甚至聊起了我们养过的那只猫。他应答得体,偶尔也会笑,但那笑声里没有了过去的温度。我试图在话语里埋下一些只有我们才懂的“钩子”,期待能勾起他一丝一毫的真实情绪。他却总能轻巧地避开,或者用一句“都过去了”轻松带过。

我忽然明白了。我花钱买来的,不是他的陪伴,而是他的“不投入”。我买来了他对我绝对的礼貌、耐心的倾听,以及绝不会越界的清醒。我曾经在无数个深夜纠结“他到底还爱不爱我”,而此刻,他用最昂贵也最廉价的方式,给了我一个斩钉截铁的答案:不爱了。他的时间可以出售,但他的情感,早已对我免费。

一小时很快到了。他看了眼手机,微笑着说:“时间到了,感谢您的惠顾。如果体验满意,欢迎下次光临。”

我看着他起身,离开,背影汇入人流,没有一次回头。和我支付账单时一样干脆利落。

我坐在原地,咖啡已经凉透。心里没有预想中的痛彻心扉,反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明。我花了一笔钱,进行了一场最彻底的告别仪式。我消费的不是旧情,而是我自己的执念。

他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商品,而我,用这次消费,亲手将他从“前任”这个充满情感纠葛的位置上,移到了“已服务客户”的冰冷列表里。

这或许就是现代爱情最荒诞也最有效的疗愈方式——当你发现,那个曾让你魂牵梦绕的人,最终只值几百块钱一小时,并且服务态度良好、绝不纠缠时,你真的,就放下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