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随着电竞产业的爆发式增长,一种新兴服务模式悄然兴起——职业电竞选手陪玩。从明星选手到青训队员,越来越多职业玩家通过平台接单,为普通玩家提供付费陪练、教学甚至娱乐组队服务。这一现象既为行业注入新活力,也引发了关于职业边界和竞技公平性的争议。
职业选手的“副业刚需”
对电竞选手而言,陪玩已成为收入补充的重要渠道。顶级选手时薪可达千元,而二线队员也能通过陪玩缓解俱乐部薪资不足的压力。某平台数据显示,2023年职业选手陪玩订单量同比激增300%,《英雄联盟》《王者荣耀》等MOBA类游戏需求最旺。选手“阿凯”坦言:“比赛淡季时,陪玩收入能占我总收入的40%。”
玩家体验的“双面硬币”
付费用户普遍认为,与职业选手组队能快速提升技术、获取独家战术,甚至满足追星心理。但争议也随之而来:部分选手被曝使用俱乐部提供的训练账号接单,变相占用战队资源;更有玩家投诉,某些陪玩局存在“演员”控分、代练上分等灰色操作。某俱乐部经理透露:“我们严禁现役选手接高端局陪玩,这会影响训练赛数据真实性。”
行业规范迫在眉睫 目前,国内尚未出台电竞陪玩专项管理规定。平台虽要求选手实名认证,但对账号来源、分段限制等缺乏统一标准。专家建议,需建立“职业选手陪玩准入制”,明确训练与商业行为的界限,同时防范赌博、代练等衍生问题。
当电竞从竞技场走向服务市场,职业选手陪玩究竟是拓宽职业路径的创新,还是侵蚀竞技精神的隐患?或许答案在于如何平衡商业价值与行业底线。唯一确定的是,这片蓝海已掀起无法忽视的浪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