键盘敲击声混杂着游戏音效,屏幕另一端传来陪玩者小心翼翼的操作提示。“这里应该绕后……”“技能还没好,再等等……”她的声音轻快,试图用专业态度维持气氛。但雇主的不满早已透过麦克风弥漫开来——“你到底会不会玩?”“这操作也太菜了!”语气里的不耐烦像刀刃般锋利。
直到某句涉及外貌的羞辱性指责突然炸响,耳麦里的声音骤然停顿。细碎的吸气声之后,是压抑的、断断续续的啜泣。她试图道歉,但哽咽让句子支离破碎:“对不起…我可能今天状态…真的对不起……”而攻击者似乎在这场情绪崩溃中获得某种扭曲的满足,最终以“玻璃心就别接单”终结了对话。
这不是虚拟世界的偶然冲突,而是当下陪玩行业中愈发显性的情绪剥削缩影。当游戏从娱乐异化为情绪宣泄的出口,当服务者成为承载负面情绪的容器,那句“顾客就是上帝”逐渐演变为“付费即享有羞辱权”的潜规则。
陪玩者小琳(化名)事后在社交平台写道:“我们出售的是游戏陪伴,不是尊严。”这条动态下聚集了数百条同行留言,有人曾因拒绝暧昧要求被恶意差评,有人因连胜抢了雇主风头被辱骂,更常见的是持续承受语言暴力却不敢反驳——差评意味着收入骤减。
心理学家指出,屏幕隔绝了共情所需的视觉线索,使得施压者更容易忽视对方的情感反应。而游戏陪玩行业特殊的评价机制与权力关系,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不对等。当人的情绪成为服务链的一环,道德边界便开始模糊。
这场看似个别的冲突背后,是从业者保障机制的缺失:平台缺乏有效的心理支持与纠纷调解机制,投诉渠道往往倾向于“金主优先”。而社会对“玩游戏赚钱”的刻板印象,更让陪玩者面临“既然收费就该忍气吞声”的道德绑架。
当游戏世界响起哭声,我们或许该追问:当娱乐消费与人性尊严发生碰撞,究竟该如何定义服务的边界?又该如何守护屏幕背后,那个同样会受伤的普通人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