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十一点,小琳打开电脑,登录陪玩平台。耳机里传来客户略带疲惫的声音:“今天工作压力好大,能陪我聊聊天吗?”小琳调整语气,用温柔的声音回应:“没关系,我在这里呢。”这是她今晚接的第四单。
“六陪玩”,这个近年来兴起的职业,正悄然成为许多年轻人的全职或兼职选择。与传统陪玩不同,“六陪”指的是陪聊、陪玩、陪学、陪购、陪吃、陪逛,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。只要客户有需求,陪玩师就能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提供陪伴服务。
二十五岁的小琳从事这行已经两年。她坦言,最初只是好奇尝试,如今月收入却能稳定过万。“我主要做线上陪聊和陪玩游戏。有些客户只是需要有人听他们说话,有些则希望在游戏里有个伙伴。”在她看来,这份工作最大的魅力是自由——可以自主选择工作时间,按接单量获取报酬。
然而,光鲜的背后藏着不为人知的艰辛。“遇到过凌晨三点突然打电话要求陪聊的客户,也遭遇过言语骚扰。”小琳说,平台虽然有投诉机制,但界定“越界行为”常常模糊不清。
更让她困扰的是社会的不理解。“家人一直以为我做的是普通客服,很多朋友也觉得这不是正经职业。”这种偏见普遍存在。尽管陪玩师们强调他们只提供正当的陪伴服务,但外界常将这份职业与不正当关系联想在一起。
心理耗竭是另一个隐形挑战。三十二岁的李明曾是一名全职陪玩师,最近选择了转行。“长期接收客户的负面情绪,自己也会陷入焦虑。有时候挂了电话,整个人都是空的。”他苦笑着说,“我们倾听别人的故事,却很少有人关心我们的感受。”
业内人士透露,目前陪玩行业缺乏规范,从业者权益保障几乎为零。没有劳动合同,没有社保,收入完全依赖平台抽成后的客单价。有些陪玩师为了获得更高收入,不得不接受客户的过分要求,逐渐滑向灰色地带。
尽管如此,这个行业仍在快速增长。数据显示,中国陪伴经济市场规模已突破百亿,主要消费群体是20至35岁的都市年轻人。社会学者分析,这反映了当代社会日益严重的情感缺失——越来越多的人在城市中感到孤独,却不愿或无法建立真实的社会关系。
“我们卖的不仅是时间,更是一种情感慰藉。”小琳这样定义自己的工作。她计划再做一年就转行,“趁还年轻,多存点钱,以后开个小店。”
挂断最后一个电话,窗外天已微亮。小琳关上电脑,房间里只剩下寂静。明天,还有新的客户在等待。在这个越来越习惯用金钱购买陪伴的时代,“六陪玩”们的身影,折射出的是现代人内心深处那份无处安放的孤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