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十一点,大学生小林刚结束一局《王者荣耀》,屏幕上突然弹出美团外卖的推送——「巅峰赛陪玩,国服射手在线指导,半小时30元起」。他愣了几秒,第一次意识到:那个送餐的美团,竟然把触角伸向了游戏陪玩。
这不是偶然。当外卖骑手在街头飞驰时,美团的程序员正在悄悄构建另一个世界——一个用「即时配送」逻辑运营游戏社交的王国。
从螺蛳粉到「语音陪玩」
美团的游戏陪玩业务像它的外卖服务一样直白:首页搜索「陪玩」,立刻出现带着真实照片的「技能展示」——「温柔少女音」「巅峰赛2400分」「连麦哄睡」。价格明码标价,从15元/局的「尝鲜价」到288元/小时的「明星陪玩」,支持「到店」或「外卖」两种模式。
「这就像点一份精神外卖。」在上海某互联网公司工作的雯雯说,「加班到深夜不想一个人打游戏,下一个陪玩就像点宵夜一样简单。」
「游戏社交」的即时满足
与传统陪玩平台不同,美团把「地理位置」和「即时性」玩到了极致。系统会优先推荐3公里内的陪玩师,部分提供「30分钟极速上门」服务——虽然所谓的「上门」多数是线上连麦。
「深夜订单最多,尤其是凌晨12点到2点。」一位在美团接单的陪玩师透露,「客人往往不只为赢游戏,更多是想要有人陪着说说话。」
繁荣下的隐忧
然而,这片新蓝海暗流涌动。
在某投诉平台,关于美团游戏陪玩的争议集中在「照片与声音不符」「技术掺水」「诱导额外消费」。更棘手的是游走在灰色地带的「软色情」——部分陪玩师在评价区留下暧昧暗示,如「哥哥下次点我,有特别福利哦」。
美团试图用算法监管,比如自动过滤敏感词、设置举报通道。但面对海量实时订单,人工审核永远慢半拍。
年轻人为何买单?
「不是找不到人打游戏,是找不到『合适的人』打游戏。」在北京独居的程序员阿杰解释,「朋友要凑时间,路人可能喷你菜。付费陪玩提供的是确定性——确定的时间,确定的态度,确定的技术水准。」
这种「确定性消费」正在重塑年轻人的社交方式。他们越来越习惯用明码标价的服务,替代需要经营维护的关系。美团的优势在于,它早已是年轻人手机里的「生活基础设施」,开展陪玩业务几乎无需教育用户。
未来何在?
有业内人士预测,美团可能将游戏陪玩纳入会员体系,推出「买10小时送1小时」的套餐;或者与外卖业务联动,推出「点烧烤送陪玩」的跨界营销。
但监管始终是悬顶之剑。今年初,部分语音社交软件因内容违规被下架,提醒着这个行业:便利与风险永远并存。
深夜两点,小林还是下单了一个陪玩。三局游戏后,他在评价区写道:「技术一般,但声音很像前女友。」这条评价很快被系统折叠——算法知道什么该显示,什么该隐藏。
在这个用外卖逻辑做社交的时代,我们得到的究竟是陪伴的温暖,还是把人际关系也变成了即用即弃的「快餐」?美团的游戏陪玩,或许正成为观察这个问题的绝佳样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