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屏幕亮起,朋友发来的露营照片里篝火正旺。我下意识划走消息,目光落在客厅——母亲独自修剪着阳台的茉莉,父亲戴着老花镜研究新买的血压计。这个五一假期,我以“年度唯一徒步机会”为由,又一次选择了远行。
机场送别时,母亲往我背包塞进两罐自制酱菜的手在微微颤抖。那时我以为是她年纪大了,直到在海拔三千米的营地打开行囊,才发现酱菜罐旁还压着张字条:“你爸上周体检报告出来了,怕影响你出行,没敢说。”
山风呼啸而过,我却听见千里之外家里电视永远调得太大的音量——那是父母对抗寂静的方式。他们学会了用微信支付、刷短视频、在家族群发养生文章,所有这些数字时代的生存技能,都只为了离我们的生活更近一些。而我们,却把这些便利当成了远行的通行证。
当代社会的悖论正在于此:我们抱怨亲情疏离,却在每个假期精心策划逃离。朋友圈里晒着与陌生人的把酒言欢,通讯录置顶的家人对话却停留在“钱够不够花”。不是不爱,而是太笃定——笃定那个永远亮着灯的港湾不会消失,笃定“下次再说”真的会有下次。
朋友发来篝晚会的视频邀请,我挂断了。拨通家里电话时,听见父亲惊喜地喊母亲:“快过来,女儿打电话了!”背景里传来茶杯碰倒的声音。那一刻我忽然明白,所谓诗和远方,不过是把生活苟且的成本转嫁给最爱你的人。
这个假期最后一天,我退掉了返程机票。当我在菜市场陪着母亲讨价还价,当我和父亲为了象棋悔棋争得面红耳赤,当夜晚的灯光下三杯清茶各自凉去——这些被我们嫌弃“浪费时间”的琐碎,才是对抗生命虚无的真正锚点。
所有的远方都值得向往,但请不要让每一次抵达都成为亲人的远方。因为假期会结束,风景会褪色,而那个永远为你亮着灯的家,需要你用在场去回应它的等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