晚上十点,我端着切好的水果推开书房门。屏幕上闪烁的光映在男友专注的脸上,耳机里传来年轻女孩清脆的笑声。他头也不回地摆摆手:“这局马上结束,你先睡。”
这已经是这周第三次了。
半年前,他第一次点游戏陪玩时还有些不好意思:“队友临时有事,找个陪玩补位。”那时我并没在意,甚至觉得有人陪他打游戏挺好——至少不用再抱怨我操作太菜。
可不知从何时起,“偶尔”变成了“经常”,“补位”变成了“固定车队”。他开始在非游戏时间回复陪玩的消息,周末的约会因为“要带陪玩上分”而推迟。最让我不安的是,他提起那个陪玩时眼睛会发光:“她玩辅助特别会看视野”、“声音跟你有点像”。
我们认真谈过。他说只是游戏搭档,强调陪玩是付费服务,界限分明。我试图理解——就像女生会和闺蜜逛街聊天,男生也需要游戏里的战友。但理解归理解,心里那根刺却越扎越深。
直到某个周末,我无意间看到他们的聊天记录。除了游戏时间约局,还会分享日常:陪玩说她学校食堂的菜太咸,他回复“下次带你吃好的”;她发来自拍窗外的雨,他提醒“记得关窗别淋湿”。
那一刻我突然明白,让我难过的不是他花钱找陪玩,而是在我们日渐减少的交流里,他把分享欲给了一个陌生人。
我们爆发了恋爱以来最激烈的争吵。他说我小题大做,说这只是现代社交的一种方式;我说感情里最珍贵的不是专一到拒绝所有诱惑,而是在诱惑面前依然选择忠诚。
冷静下来后,我们达成了一个约定:他可以继续点陪玩,但仅限于纯粹的游戏对局;如果觉得游戏里需要更多陪伴,不如我们一起找双人游戏,或者他教我玩他喜欢的游戏。
现在,偶尔我还会坐在他旁边看他打游戏。不同的是,他会主动调低耳机的音量,在团战间隙转头对我笑笑。而我也在学着分辨——哪些是恋爱中合理的介意,哪些是过度敏感的需要调整。
这件事让我明白,每段感情都会遇到新的挑战。重要的不是禁止对方做什么,而是找到让彼此都舒服的边界。在这个虚拟与现实交织的时代,我们都在学习如何更好地爱一个人——既给对方空间,也让安全感落地生根。
毕竟,真正的陪伴从来不在游戏输赢里,而在那些愿意为彼此放下手机的瞬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