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幕下的哈尔滨,冰雪覆盖的街道闪烁着霓虹。在零下二十度的空气里,一家网吧的玻璃门推开时,带出的暖气瞬间凝成白雾。二十三岁的小北刚结束一局游戏,摘下耳机,对着摄像头整理刘海——这是她作为“网吧陪玩”的第三个冬天。
与传统认知不同,这里的陪玩远不止游戏代练。小北的订单列表里,有希望学东北话的广东客户,有想听俄语版游戏指令的留学生,更多的是单纯想找个人陪着说说话的外地人。“他们买的不是技术,是陪伴。”小北说这话时,正在教一位上海客户识别真正的锅包肉——通过视频连线。
中央大街旁某网吧的经理展示了一组数据:冬季订单量比夏季高出40%,“可能因为天越冷,人越需要温暖”。这些陪玩师多数是本地年轻人,精通游戏只是基础,更重要的是能聊天、会倾听、懂调节气氛。他们熟悉圣索菲亚教堂的历史,能讲出松花江冰层厚度与气温的关系,甚至会在游戏间隙为客户直播窗外飘落的雪花。
“你知道南方人第一次见冰雕有多兴奋吗?”陪玩师李哥回忆,他曾连续六小时为一位海南客户直播冰雪大世界,“他妈妈说,这是儿子离冰雪最近的一次。”
当然,争议始终存在。总有人将这份职业与灰色地带联想,但实际上,正规平台的陪玩服务有着严格规范——对话内容受监管,服务项目明码标价,更像是“游戏导游”加“线上旅伴”的复合体。
在哈尔滨,这份新兴职业正悄然改变着传统网吧的生态。一些网吧专门设置了陪玩专区,提供更舒适的座椅和隔音设备。当地人社部门甚至开始探讨,是否要将“游戏陪玩师”纳入新职业培训目录。
小北的微信里保存着客户发来的感谢信息。最让她触动的是位山西矿工,每次下夜班都会点一小时服务,不说话,只听她介绍哈尔滨的早市。“他说透过我的镜头,看见了生活该有的样子。”
玻璃窗外,冰雪依旧覆盖着这座北国都市。而在无数块发光的屏幕后面,一种全新的温暖正在被定义——它不来自中央供暖系统,而是源于两个陌生人之间,通过光纤传递的片刻理解与陪伴。